Smartest people in the world

昨天看到一篇回文「翟本喬為何不在大市場的美國創業」,作者以建資老同學的角度,評價當年台灣資優生的發展。

的確,今朝各領域的人物,年輕時無不崢嶸頭角。以商業為例,大家可能知道世界首富Bill Gates 高中就開始賣自己寫的程式,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高中畢業時還有1590/1600 的SAT,分別向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所大學提出未來將成為數學家、政治家、工程師的入學申請,全部錄取。以數學為例,當代最知名的數學家陶哲軒,13 歲拿下奧林匹亞數學金牌,是史上最年輕的得主。以電腦科學為例,MIT 最年輕的正教授 Erik Demaine,今年33 歲已經和363 位作者合作344 論文,當年20 歲就開始在MIT 任助理教授。

反過來說,當年在台灣的神童們,也不缺名牌大學入學許可、奧賽金牌等成就(Erik Demaine 那個還是太扯),但長大不見得有「如此顯赫」的功業。我無意討論不同教育體制、社會資源對資優生未來發展產生的影響。在我看來,他們都非常傑出。

也許他們人生的某一刻,真有那麼一瞬間想著,自己的天賦,也許能符合社會對他們過高的期待。然而,在某個時間點開悟,將那一絲絢爛神采歸於平淡。

早年智商的定義是心智年齡和實際年齡的比例,或許也可以用來想像,高智商的人對於名利的追求,比一般人更早獲得,又比一般人更早放棄,像是一種加速進行的人生。最後所剩下的,不管是不是真的這樣,但我期待那是超越名利、與時俱進、平凡卻又不凡的寧靜致遠。

即使像我智商一般的人,都能感受這段文字的溫度。其實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前,就在Twitter 撈叨了一句,現在拿來看,還真是心有戚戚:

Someday, you will eventually know your role models should not be those smartest people in the world.

大約會是在冬季

去年寒假,我悄悄回台,為瑩辦了生日派對,並獻上蒂芬妮藍色小盒包裝的生日禮物。該年底,我們前往戶政事務所登記結婚,她稍後於四月來美國,開始我們的新生活

雙方父母都非常開明,並不要求禮俗,我們倆的事通常是我們主導。去年最後一日,雙方簽字,她隨後就辭去工作,拖了兩袋行李來北卡陪讀。雖說北卡春季的綠地藍天、花粉小鹿,還有一趟華盛頓小旅行,充實的日子讓人暫時將一切拋諸腦後,我心裡非常清楚,還欠她一件人生大事。

年過一半,六月暑假,某個平常的日子,我從學校回來,享用她準備好的晚餐。酒足飯飽之際,她終於問了一句:「咱們婚禮是什麼時候?」

我眉頭一皺,唱出齊秦那句:「不是在此時,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

「喔,那我要去打電話問年底的飯店了!」

婚禮籌備就是這樣開始的。

半年過得很快,新學期我忙於資格考和找實習,她一手包辦我們的婚禮企劃。從確定國內飯店婚期、國外婚紗攝影、長輩朋友禮品、寄送喜帖謝卡、宴會花藝佈置,她勾勒出我們理想中的婚禮,讓我專心於學業。直到婚禮前三天,她才告訴我說:「該練習第一支舞了。」

婚禮那天,我很開心,一切都很棒。感謝父母尊重我們的規劃並送我們許多禮物,感謝長輩到場主持證婚。感謝朋友們,在北卡的金色秋天替我們拍婚紗,在婚宴當天做手工禮糖,在會場主持招待幫忙。還有所有來參加的親友,你們的祝福讓一切美滿。感謝老婆,一路相伴,並在我打這篇文章的當下,在旁邊幫忙折衣服。

期待未來,週年愉快

美滿一年

韶光荏苒,來美國攻博滿一年了。這段期間,生活有許多改變,不敢說面對這些的自己,身心方面有什麼長足進展,幾點變化也許值得記下。

家庭

第一次離家這麼遠,首次感覺自己與家人的聯繫是建立在精神層面上。感謝科技,讓不同時間地點的雙方能即時通訊,但我也深刻明白科技能做的僅此而已。

此段期間,最好照顧家人的方式,原來是把自己照顧好,在通訊的片刻給對方帶來飽滿的精神,讓每次談話都充滿期待與開心。如此距離雖是遠的,片刻間心頭感受卻是更近一些。

此外,因為瑩就在身邊共同努力,我在美國有了新歸屬。家庭,正在重新定義中。

研究

當初系上既沒面試也沒老師聯絡就發獎學金下來,我一時不懂事跑去做教學助理,想說教學經驗難得又可以去各個實驗室學習,想不到這一去就周遊列國,到現在都還沒有個固定去所。

幸運的是,自己選擇的導師們人都很好,又有著截然不同的研究哲學,我因此能接觸不同主題與方向。對於在學校待久,有點彈性疲乏的我來說,未嘗不是好事。

看似繞了一些路,但走得並不後悔,若要精進,還要努力。

健身

大學校園中,過重的人明顯不少,但身材健美的人更多,我想這歸功於自小培養的健身運動習慣。

耳濡目染下,我自然長了一些肉,雖看起來還是被嫌瘦,但慶幸自己總沒被美國速食淹沒。

正常飲食,加上一年來維持每週約三次的健身習慣,目前體態雖不及美國隊長,但也不輸當年的中華民國輔導長,這方面真是可喜可賀。

小結

曾看過一本書介紹 MIT,校方對於一年級的新生是不打分數,只給「過」與「不過」,以減緩新生的焦慮。

不知道博一新生能否享此待遇,但我想就此打住,不再給自己打分數。

讓過去的通通「過」去,踏實地度過今天,並雀躍望向明日,如同剛踏上美國的瞬間。

一位一日球迷的告白

NBA Fianls 2014
Watching the finals in my place

今年 NBA 總冠軍戰,馬刺對熱火的戲碼實在好看,除了比賽流暢不拖泥帶水外,團隊抗英雄的故事,才是真正精彩的地方。看著看著,身為一日球迷的我,想起怎麼認識籃球,怎麼喜歡籃球,甚至怎麼放棄籃球的…。


籃球經由 90 年代英雄主義崛起發展至今,造就無數身價不凡的籃球明星。小時候常有耳聞,Jordan 的「神蹟」與公牛隊的豐功偉業,但那時的我剛接觸籃球,連上籃都不會,當然不懂由上帝派來教人類打籃球的喬叔叔有多厲害。只記得在一中街買球鞋的時後,嫌 Air Jordan XII 鞋底太硬,買了他隊友代言的 Air Pippen。

到了青春期,最快樂的休閒就是打籃球。倒也不是對這方面特別有天份,只是寶島地狹人稠,連買個葡式蛋塔都要排上一刻半鐘的那時候,籃球場卻意外的多。沒事三五好友一約籃球場,摸個十分鐘之後轉往網咖吹冷氣打星海是非常經典的消遣活動。可別小看這每天十分鐘,經年累月下來我也累積不少功夫,至少上籃是學會了。加上小時候天天吃營養午餐,體重都控制在正常 BMI 以下,身輕如燕,雙腿一蹬,手指尖少說也在籃框上 10 毫米。當時才國中,如此彈跳力令同齡球友大為激賞,我於是常把自己想做 Kobe,每天望著籃框意淫如何把東西放進去。(可惜上了大學還是沒長進,球沒放成,寶特瓶倒是灌進了幾隻,此為後話。)

總之,那時候想的就是如何跳得更高,拉得更久,舌頭吐得更歪,然後在球場度過一個個揮汗淋漓的夜晚。有體驗這過程的朋友應該不難了解,打球是件多快樂的事。


真正接觸團隊籃球,是在研究所的時候。當時的多媒體實驗室的學長,姑且稱他洪教頭,看我初生之犢,雖無特長,好歹也是男丁一枚,力邀我加入台大資工所籃。打了幾場球後,洪教頭發現我的天賦,拿來得分、控球實在太浪費,便鼓勵我專注于搶籃板,還說在我身上好像看到了「灌籃高手」中主角櫻木花道的影子,且不輕易讓我登場,如此愛才之心可見一斑。只可惜我未能在就學期間替他拿下一座獎杯,此乃一憾事。

另一個遺憾的是,我發現自己跳得沒以前那麼高了。

我還是想跳,盡可能接近籃框是我打球的原始欲望。但伴隨而來的就是每次打球結束,總是會帶一點不舒服,可能是瘀傷、拉傷,皮肉傷乃至韌帶受傷。慢慢地,覺得打球是一件很累的事情,甚至連看球也是。那些神壇上的巨星,那些比賽、對手,那座 3 米 05 的框,那顆球,好像再也跟自己沒關係了。


今年暑假,閒來無事打開電視,轉到了 NBA 冠軍賽,我看到一個治軍嚴謹的球隊如何壓制聯盟最強球員以及他所屬的球隊,並且贏的如此漂亮。此外,我看一些小細節,除了扭腰拉杆爆扣之外,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我看到馬刺總教練 Popovich,這個美國空軍官校畢業的漢子如何影響他的球隊。看他怎麼跟場上教練 Parker 對話,還有其他球員怎麼配合總教練的調度,我對他們認真的如同精神答數的表情印象深刻。再看看熱火這邊大家怎麼回應他們的年輕總教練 Spoelstra,怎麼在場上一邊打球一邊吐著嘴裡的牙套。

我看到馬刺的跑位,想起了球場上有的不僅是籃框與手指尖的垂直距離,還有自己與對手間的水平距離。我還看到了漂亮的導傳、精準的戰術執行。曾經,我以為馬刺隊是沒有明星的。但在馬刺系統下的五人,每個都很像明星。看他們打球,想起了當年仰望籃壇巨星的自己,我想要模仿他們,即使知道自己跳得再也沒那麼高,切入速度也沒那麼快也不要緊,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還可能打一場漂亮的籃球。

目前馬刺三比一領先熱火,後世對 2014 NBA 總冠軍賽的印象,也許是馬刺三巨頭老驥伏櫪重返榮耀,或是皇帝 James 如何由落後拉回紅盤,完成三連霸美夢。但我會記得的是,這場漂亮的團隊籃球,延續了一個身體條件不如以往,而且還逐年下滑的一日球迷,那份想回場上摸摸球的熱情。

誰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

Einstein and one of his fans
Einstein and one of his fans

時代雜誌在 1999 年發表了《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並將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列為首位,用以總結科學(尤其是物理學)主導的 20 世紀。

我沒看過那本雜誌,不過還記得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愛因斯坦就是我最喜歡的科學家。理由倒不是年紀尚輕的我對廣義相對論特別感興趣,而是當時看了一本叫做《世界之最》的童書,裡面介紹最快的鳥、最高的樹等無用知識,讓我回家問了老爸一個無聊的問題:

誰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

「當然是爸爸啦!」

(沒有,他沒有這麼說,況且我們家也不買豐年果糖的。)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做最好的自己,你就是最厲害的人!」

(沒有,他也沒像李開復如此開朗率真的鼓舞。)

「應該是愛因斯坦吧。」

嗯,我記得清楚,那時候他是這麼說了。

世界上最厲害的人,是個科學家。我在美國焚膏繼晷的因素頗多,當年老爸隨口這一句可是濫傷。


時代造英雄,上個世紀的繁榮,起於一群人個別的深刻思想。廣義相對論顛覆我們對時空的想像,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挑戰我們對邏輯系統的認知,當然還有艾倫圖靈,奠定今日計算機科學的基石,也讓我有機會混口飯吃。

這些英雄於是成為我追隨的對象,在我年幼不知天高地厚,還沒發現這些搞科學的,不,應該說任何檯面上搞科學的和自己智商心性間如銀河般的差距之前。(還隨著宇宙膨脹而加速擴大中)

於是追隨著前人腳步,接受師徒制的學術訓練,取得博士學位,理所當然成為接近我所仰慕的科學家之門路。

只是,我對這繽紛世界表象的著迷,似乎高於專注沈思一個問題。


今天聽了一場演講,兩位講者是剛被 Facebook 用二十億美金收購的Oculus 的 VP 和顧問。其中,該顧問是 UIUC 的教授,也是機器人學教科書必備的 RRT 演算法作者,口沫橫飛地講著他們公司的技術將如何改變下一個世代的溝通媒介。

Oculus 是做虛擬實境的公司,正好是 UNC 早年耕耘最多的領域,台下的教授聽眾們對這個主題都非常興奮。我的碩士論文題目和該領域也有重疊,加上這學期修機器人學的關係,我對該講者在講台上散發的自信風采欽佩不已,並相信這個時代將繼續由學有專精的博士們譜下序曲。

直到我後來發現一件事,讓我崇拜的教授,他的老闆是這傢伙

一個 21 歲的年輕人,Palmer Luckey


誰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

我還是相信老爸的答案。只是時代在演進,曾經喊水結凍的博士頭銜,在我們這個世代,居然也可以成為給人打工的充分條件。

只要那個人有引領一群人共同改變這個世界的願景。

寫給在前線的你

從臉書看到立法院被佔領那刻,第一時間便寫簡訊問你在哪裡。果然,兩天後你告訴我剛從立法院回來。因此,接下來幾天網路上洋洋灑灑十幾篇服貿文章,有正有反,我相信你一定沒看幾篇就去了。

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去嗎?

在你認為我將責備你之前,先讓我說個故事。小時候我參加辯論比賽,受過一種訓練:一個命題,你必須贊成,並找到充分的理由支持,說服反對的一方;然而,下一輪你必須反對,用一樣堅決的態度。

那時候我便學到了一件事,比賽的結果並不是由你的立場決定的,而是站在那個立場下,你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

回到這件事情上來,服貿協定是更複雜的問題,它從談判、簽訂、傳遞、實施各個環節都可以成為一個辯論的命題,牽涉程序原則、經濟利益、國家安全等層面,總會有正反兩方的意見,你必須要有這個體認。

今天你選擇在第一時間走上前線,參與這場體制外的抗爭,我們不談群眾的理念,或是這場運動的正確與否,我們談談你站在那個立場下,做了什麼事。

你是否清楚整體運動的訴求?而你在那高亢的情緒下是否做出與訴求無關的事?參與之後,你是否更加了解服貿議題,並更堅定自己的立場?最後,無論未來如何,你是否認清最終與你同舟共濟的,有一大半將會是現在反對你的人?

我再問一次,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去?

如果這些正是你也在努力的,那我將支持,並為你感到驕傲。

這是哥僅能做的,寫給在前線的你。

順其自然

二月,在一連串的等待、相聚、驚喜、改變之中結束了。

年假期間,心繫著申請學校的結果。親戚朋友在這個時候總會特別關心,阿姨叔伯同學朋友瞭解我的狀況,也會問上幾句:明年,你會在哪裡?

我只能忐忑回答自己的願景。答案裡,那份對未來既不確定,卻又懷著一絲希望的感覺,至今依然清晰。

當我收到第一封附獎學金的入學通知時,相當高興,但沒有范進中舉的狂喜。未來看似更有希望了,但那份不確定卻更深,對緣分的不確定更深。

今天,我和她在信義區一家不會很貴的義大利麵晚餐,問了她,未來會在哪裡?

「順其自然吧!」

帶著俏皮的表情,她這麼說,並餵我吃了一口不會很貴的義大利麵。

那份對未來既不確定,卻又懷著一絲希望的感覺,至今依然清晰。

願景與思考瓶頸

許多人將iPhone的發明歸於蘋果前 CEO Steve Jobs,資訊背景的我,曾經對這個說法充滿疑惑:小小一台機器,裡面有多少工程、設計、以及行銷的元素,背後有龐大的團隊,才能造就該產品。Jobs既不是電腦科學家,也不是個設計師,我知道他很會賣東西,但這又和iPhone的誕生有什麼關係?

上周,研究所學長 Keynes 來中研院演講,會後我們去摩斯漢堡聊了一下,我請教他許多關於研究、事業、生涯規劃的問題。他沒有給我答案,反而,他丟了更多問題給我。

「你對未來有什麼願景?」

我想要和聰明的人一同工作,並達到財務自由。沒錯,這是我對於事業的目標,然而向Keynes描述這個目標的時候,我發現它相當抽象。聰明的人是哪些人?一同在哪裡工作?多少財產才能達成財務自由?

更重要的,上述目標外,對「未來」的其他部分,除了事業,還包括家庭、興趣、朋友等,我的願景又是什麼呢?

我「看」不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然而,這卻是實現目標的第一步。對未來描述的愈清楚,達成的可能性愈高。清楚到在心中能呈現出一幅畫面,並傳達給其他人的時候,有兩個好處:其一、他人的建議可以幫助自己突破思考瓶頸;其二、有機會找到和自己有一樣願景的人一起達成目標。他們可能是創業夥伴、知心好友、或是攜手共度人生的伴侶。

想到這兒,我似乎能瞭解他人對 Steve Jobs 崇高的評價從何而來了。他能「看」到心目中理想的蘋果產品,並和一群支持他的人完成了它。

你對未來有什麼願景?愈早知道,愈快達成。

阿甘正傳

人生有如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將嚐到哪種口味

對於這句經典台詞並不陌生,不過真正看《阿甘正傳》,已經是在電影上映的19年後的今天。

人生故事類型的電影,總能給我帶來一點啟發。阿甘並不像傳聞中的什麼都不會只會跑步。反之,他堅持、守信、富有感情,還有從不想太多,單純把當下事做好的個性,很值得學習。電影中許多橋段可看出,阿甘精神並不是愚勇或是固執,而要用圓融的方式展現。

本片巧妙融入幾件美國歷史事件,且編排緊湊,整部電影幾乎都用阿甘自述的口吻帶過,然而他嘴好像沒停過,讓這部勵志故事相當有趣。同樣的拍攝手法,在《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也可以看到,本片已經成為眾多電影仿效的經典。

精彩的故事,巧妙的編排,最後就是合適的演員。湯姆漢克的演技實在沒話說,看完這戲後,想不出其他人可以演這個角色。

相較於最近看的幾部特效電影,老片,質感真的不一樣。